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怎么可以

读老子(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11-15 21: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不在办公室,待回去查后传来,好象存盘了,当时我在查欢喜佛,结果,查出个物理学,一看,看不懂,先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11-15 22: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
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我评:反驳】民争,来自有限资源和无限需求之矛盾。贤才异能把持着资源,控制着资源的分配权力。所以贤才异能也成为有限资源而成为争夺对象。老子解决有限资源和无限需求这个矛盾的方法是降低需求到动物水平(实腹虚心,强骨弱志)。马克思提出的解决方法是让生产力极大发展以满足人类需求(共产主义)。二人的提法都能让资源与需求达到平衡。这两种方法蛮有异曲同工之妙。马克思是以经济生活丰富为平衡状态,老子是以经济生活水平低下为平衡状态。但是二人能否达到他们的目标?我觉得有点难。因为:
1、 个体利益最优化目标和全体利益最优化目标是永远难以协调的。
2、 个体差异总是存在的。只要有一个人能够以武力或者异能优先占有资源。那么就会引发竞争。
3、 信息总是不对称的。搭便车行为永远都在破坏天下大同。
4、 在第五章提到,圣人之对于百姓,犹如天地之对于物,圣人来自哪里?他能掌管人民的命运那圣人本身又是希缺的和有竞争价值的。
5、 人的幸福感来自与痛苦的对照。这复合老子的有无理论。为了获取新的幸福感,旧的幸福将逐渐成为平淡,直到是痛苦。说的通俗点就是人心没尽。
6、 等等等等的理由。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
【我评:赞同】反过来想:我总觉得老子如此聪明的人不会讲如此愚蠢的话,那么,他的话总会是有吸收价值的。可以接受的是:老子所提到的‘贤’只是‘有限资源’的一个例子。我们的视野应该从这个具体的例子上拓宽抽象为:‘要想让竞争和矛盾消失,就要从竞争的资源上做文章,而不能从道德方面去劝说’
举个玩笑例子:美国人想给足球场上多扔几个皮球。然后运动员们就不要争了。
所以,老子所教导我们的并不是他的话提到的关于治国治民的内容,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有限资源和无限需求之矛盾,可以通过降低需求来达到,或者通过增加供给来达到。――老子和马克思提出的模型是简单、优美、通用、智慧的。
如果还觉得句子还是太长的话,只记住一句就可以了:不尚贤,使民不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主题

7541

回帖

1万

积分

信息监察员

锄头

积分
10597
发表于 2002-11-15 23: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闲来无事,找了一下:

http://unthinkable.vip.sin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11-15 23: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塞,怎怎,就是这个,谢谢g同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11-16 00: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无法摆脱年代的局限,十三章里也有不妥的地方。

不过,从统治的角度讲,低态平衡下,那是绝对高招,当代朝鲜是最好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主题

7541

回帖

1万

积分

信息监察员

锄头

积分
10597
发表于 2002-11-16 08: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不提圣人(社会的杰出者)来自哪里? 在低级平衡下, 民众能有的资源很少, 而其中潜在的圣人种子是不会满足的, 他是不会被"实腹虚心,强骨弱志"平息的. 对拥有资源的渴望会有两个途径实现: 造反和出走.  这是低级平衡的表面平静下的不稳定和退化.

高级平衡由于有不断增加或掠夺来的资源, 社会杰出者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实现对资源的强势占有(政治\ 经济\ 科学)
反而会比较稳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11-16 12: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和物理学的那个论文我把能看明白的都看了。有趣,让人震撼。
谢谢马铃薯和民工同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11-17 12: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
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书解】。。。。。。所以,圣人只求安饱,不求好看。所以抛弃物欲,而选择无欲。
【我评】五色五音五味,好像是我们老百姓毕生的追求阿!老子居然说要舍掉。想起释迦牟尼的一句话来(到底是谁说的,怎么说的不太确切):你连红尘是什么都不知道,何谈要舍弃红尘?释迦牟尼并不是生下来就是圣人一个。他也曾经是尘世中人一个。基督教总舵主耶稣也是混混出身。
回到老子的问题上来,我们在接受老子的观点舍弃五色五音五味之前,应该放纵五色五音五味才是。只有拥有才可以谈得上舍弃。不是吗?你能说,我舍弃了一银行的钱了吗?

那么是什么让那么多的善男信女舍弃红尘步入空门?对于绝大多数的案例来说,这些人并非达到了释迦牟尼老子耶稣的思想境界。大多数的他们是因为在红尘中失败和恐惧,追求五色不成功,理想不得实现太痛苦才想到空门来逃避心病。与其说他们舍弃外界红尘倒不如说是舍弃他们自己体内的一种五色欲望。

那么,同是空门中人,一种是上述失落的人,一种是释迦牟尼老子耶稣级别的人,有何区别?
要说明这个问题,需要插入一段网络上的文章《金刚经之奇解。作者:羅釗冀》
http://unthinkable.vip.sina.com/
该文章用到了大量的高深数学工具、深奥的物理学知识、来说明哲学非逻辑系统。我把它提炼抽取一下,把有关我们讨论主题的部分拿出来:
----------------------------------------------------
金刚经艰深晦涩,历来令解读者困惑不已。此经的特别之处在于经文中反复出现的一系列所谓“即非是名”句。附录A列出了金刚经中所有明显的“即非是名”。金刚经不算很长,其中集中了如此之多的“即非是名”句,为其它佛经中所罕见。典型的"即非是名"句可举例如下: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是名诸相具足。”等等。
世尊在金刚经中一再重复地使用这种句型,显然是要传达某种重要信息,要强调此信息所包含的重要观念。然而一般人在读过这些句子这后,常感莫名其妙。历代论经者都力求对这些句子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但这些解释往往迂回曲折,而且终究都不能解释这些句子本身所固有的、明显的、公然的和直截了当的非逻辑性。
“即非是名”句的通式可以表示为:
A即非A,是名为A 。

作者是这样解释这种非逻辑的:看这个图案:

“●”
面对这图案,你可以说,中间是一个黑点周围什么都没有,也可以说是白纸中间有个空洞。
――当你定义了里面之后,外面自然被定义。当你定义了外围之后,里面自然被定义。
以上是从几何图形方面的一个例子来理解‘A即非A’这种句法。但是我们的目标不仅仅局限在理解金刚经句法,而是要从这里再悟出点什么来,那就是:‘快乐’就是‘不快乐’
――矛盾的两方面总是相伴而来,人无法只取其一舍其二。

----------------------------------------------------

再次回到我们关于老子的话题上:痛苦和快乐总是相伴而来。当你追求五色五音五味的乐趣的时候,你同时被迫接受了五色五音五味带来的痛苦。(大房子好,大房子要我们努力工作赚钱。汽车好,汽车要养路费加油维修,爱人好,爱一个人要担心挂念闹别扭)

那么现在似乎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结论来:
凡人只看到五色五音五味的乐趣,忽略了它的痛苦
老子只看到五色五音五味的痛苦,忽略了它的乐趣
用坐标图形表示出来:
(-∞)痛苦-----------无痛无乐(0)-----------快乐(+∞)

――这已经接近最后答案了,但是还不是最后答案。我们继续探索:
按照这种答案,人们都应该听老子的话,离群寡居到深山老林。但是老子还说过一句:大隐隐于市。这是老子入世的态度。他主张仍然生活在尘世之中。

至此我们可以得到最终答案:
无痛无乐(0)=======>极乐极苦(+∞-∞)
这个坐标图才真正符合[痛苦和快乐结伴而来]这一观点。
不论生活在原点的无欲无求,还是生活在极点的极乐极苦,苦乐相加都是0(就是佛家的空,道家的无)。所以,在坐标轴上的任意一点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的。

只要在内心中感悟到这点,不在乎形式上的深山老林还是市井。佛家并非是要把所有人都搞进寺庙里面。它还是和老子一样主张人们留在他该在的地方,为天下多做善事。

物欲之乐可以追求,也可以不追求。只要在你内心保持着一种平衡的状态。老子原文中表面上主张的要求舍弃五色五音五味,其实是【重症需用猛药】而已。

我们市委书记在电视上说过句话:以出世精神办入世的事。呵呵。佩服佩服

感谢马铃薯给我推荐的《金刚经之奇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4

主题

1万

回帖

1万

积分

信息监察员

积分
16284
发表于 2002-11-17 15: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随便说说

老子的著作是中华文化最可宝贵的一部分,读读老子得五千言是每个读书人得必修课。
关于道德经历年历代的解释非常多,学说也很多,在这里我不太想提这一大箩筐。我想说的是,读书,关键是你从中看出来什么,能带给你个人怎样的思考,这最重要。是你怎么想,怎么做,怎么思考这一切,而不必在乎有哪些名嘴来解释了什么。
土豆的说法也是经典的说法,要更多的可以看淮南子的主术训,那里可以说把帝王之无为说得非常明白了。同样可以看看大学、中庸里面所阐述得君子之无为。
我看过老子多遍,但都忘得差不多了,现在能记得起的是两句话,“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和我理解了一部分的“无为而无不为”。
怎么可以这个主题开得挺好,也可以试着开个关于文学、艺术、思想方面得灌水区,畅所己见,哪怕胡言乱语也是可以的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11-17 19: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次得到Mech兄指点,都受益非浅。上次你给我的书的确很难得。我要感谢你让我得到它!是啊。大学中庸是必修课。我准备好读了。我落的太多太多了。
能在网络上与大家交流的确是很好的事情,比自己看要提高很多效率。只可惜我们不能面对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海浩社区

GMT+8, 2025-9-24 04:41 , Processed in 0.09893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